切换到宽版
  • 2572阅读
  • 1回复

认真对待孩子的一心二用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离线王兰倩
 

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21-05-26
ont=宋体  ][图片]    一个孩子能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,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。由美国行为学家、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: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~3种事情上,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~6种事情上,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,也可在父母的教导下一边听从父母的指点,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。这就意味着,对一个头脑和身体均正常的人来说,“一心”是完全可以“两用”甚至“多用”的。
    其实,不少活动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时注意好几个方面,特别是较复杂或较富创造性的活动或工作。如飞机驾驶员在驾驶飞机的同时,须留意地形、气候的变化,并认真观察各种仪表,此外还得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。钢琴家在手指击键时,眼看着琴谱,耳听着琴音,大脑则在分析、判断音乐的节奏和轻重。显然,一个不能有效“分配”注意力的人,在从事这类活动或工作时,就会手忙脚乱。  [图片]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注意力的“分配”和注意力的“集中”一样,也需要后天培养,而婴幼儿时期对其所做的有意识培养尤为关键。美国专家建议,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,应由浅入深地进行“一心两用”的训练。如:
    1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,或试着一边学说话一边拍手,或反复练习在注视一枚发光彩球的同时作出举手动作,或一边摇动一面红旗一边发出呀呀的喊声,或一边学步一边听歌。
    2~3周岁的幼儿可一边讲一则简单故事,一边脸部做出种种表情,或一边背诵儿歌一边根据内容扭动身躯,或一边摇动铃铛一边报出铃声的次数,或一边注视眼前的图片一边留意别人轻击自己背部的次数。
    接受过“一心两用”训练的3周岁以上的孩子,父母可根据其兴趣爱好、表现能力和智力、体力的综合水平因材施教,如边讲故事边表演魔术,边看电视边背诵诗歌,边背诵英语字母表边以躯体动作做模拟字形表演等难度较大的“一心两用”的训练。[图片]    不过,在让孩子学会“一心两用”的同时,父母自己也必须明白:并非所有活动或工作都是可以同时进行或同时操作的,条件是同时关注的两件事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,换句话说即是不需要花费很大注意力的。此外,有些场合“一心两用”可能引发副作用,如一边用餐一边讲故事就不宜提倡,因为分心可抑制孩子唾液的分泌,从而影响正常消化。父母还须特别提醒那些坐不住的“多动”孩子:要是在听课时看连环画或做小动作,那就“丢了西瓜拣了芝麻”,得不偿失啦。
离线王兰倩

只看该作者 沙发  发表于: 2021-05-26
鼓励冒险精神练就独立个性
吃东西有时也是一种有益游戏

  小时候,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们拥有了快乐的回忆。在餐桌上,洗澡时;家庭中,托幼园所;马路边,花园里……你可以和宝宝一起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,既能增进感情,更会积极影响宝宝健康人格的构建。

比如,让宝宝自己动手吃些从未吃过的东西,完成从未完成的任务,就能令他们快乐无比。

  啃啃肉骨头

  也许你会感到不可行,但事实上,将肉骨头紧握手中,并不断送入口中,不停地咀嚼、吮吸,这对孩子来说既是一个有趣的游戏,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有助于孩子牙齿与口腔的正常发育,并增强食欲,让孩子体验自己动手用餐的快乐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刚开始时,可让孩子啃一些长条的软肋骨,小心骨头碎片噎住孩子的喉咙。

  自己敲开果壳

  不用担心宝宝不会剥果壳,或害怕宝宝会弄痛小手。其实,孩子是非常喜欢自己动手的,在“自食其力”的过程中,他们获得了特别的成长意义。敲开(剥开)果壳,既可增强孩子手腕、手指的力度,提高眼手协调能力及小肌肉动作的灵巧性,还有助于培养与他人分享的情感。

  快乐地涂涂画画

  孩子天生就喜欢涂涂画画。利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,如在有水汽的玻璃上,在爸爸的剃须泡沫里,在户外的沙土上涂涂画画,并变成有趣的点、圈、线等各种形状,甚至在吃面包涂果酱、色拉酱时,让孩子看着不同颜色酱汁的流出,形成有趣的“画面”,把孩子带入一个绚丽多姿的“奇特世界”。[图片]  遇事别太钻“牛角尖”

  小明很小的时候就特别爱“钻牛角尖”,做事小心翼翼、一丝不苟,以前家长觉得做事尽善尽美是应该的。但现在,他写作业时也要求特别干净,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,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新写;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,考试如果得99分也要大哭一场。小明过分要求自己,不仅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,更让家长操心:他这样追求完美到底好不好?

  其实,小明已经很优秀,但是他自我设定的标准更高,因此会出现自卑,再加上多次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的挫折,他自然而然会出现强迫行为。如果不及时矫正,轻者学习效率下降,重者可能还会发展为完美主义人格障碍,以及忧郁症、焦虑症等多种心理疾病。这样的孩子有可能将来走两个极端,也许会很成功,也可能很失败。

  针对孩子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的表现,父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:

  改变家庭教育理念

  家长要鼓励孩子看到进步,尤其是妈妈不应过于细致或焦虑(如果家长有洁癖或焦虑症应先行治疗),并适当给小孩一些自由的空间。

  孩子因为成绩和评优闷闷不乐时,就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,所以家长就不要再去责怪孩子,而是应该给他一些安慰。

  帮他树立评价新标准

  父母除了帮孩子减压,还要帮他们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、苛刻的、倾向于十全十美的标准,树立一种合理的、宽容的、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。

  让孩子学习多赞美自己,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,坦然愉悦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。

  别拿自家孩子和人家比

  有些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夸别人家的孩子好,无意间打击了自己孩子的自信心。老话说得好:“人比人,气死人”,何必非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呢?家长在做比较之前,先想一想自己,是否愿意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呢?如果自己都比不过人家,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比人家好呢?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,再选择上传
 
上一个 下一个